张丽俊:职场上最有本事的人,往往善于拓展自身的深度和宽度

来源: 张丽俊

2022-05-16 03:14:24


有一家创业公司,新招来了一位高管,这位空降兵来历非凡,有在外企工作数年的经历,也做出了一番不错的实绩。可是来到创业公司,他水土不服。老板对他没那么满意。


他渐渐地没了信心,质疑自己的能力,刚加入公司的时候,大家对他的态度都很好,可在公司待的时间长了,公司同事对他的态度愈发值得玩味。明里暗里在说,大公司来的好像也没什么了不起。


这情形有点像NBA选秀,选中了一位新秀冠军,上场之前备受期待,如果上场表现一般,大众对他的态度肯定就变了,认为他是水货。这时候没人会好受,所以无论是什么人,在什么职位,拿到结果都是至关重要的。


造成上述这样的情况,一定有这位空降兵本人以及多年的训练有关。


他之前在大公司上班,做的是比较高端的工作,咨询或者研究等等。这样的人身上的优点就是看过千山万水,读过万卷书,见过很多世面。


多年外企工作经验,让他具备了宽度,能够承担职场上不同性质的工作。


而伴随着他的优点的就是他的缺点,他们缺乏落地的能力,可能让他具体落地去做一件事的时候,他不一定能够做得很好,而在创业公司,又恰恰不能缺少这种能力,所以才有上述开端。



这种情况也经常发生在二代身上,很多二代都是留学回来的,在国外受过很高的教育,先天的优势让他们见过更大的世面,接触到的都是精英人士。他们回国,直接跨越底层,一步到位做了董事长和CEO,造成的结果就是会出很多问题。


这一类人,很明显就是拥有了宽度,但缺乏深度,没有在基层岗位做过,感受不到民间疾苦。身处高位,自己没有准备好,真的会在高位上瑟瑟发抖,因为他驾驭不了,而且这些人自尊心又特别的强,把自己也搞得很崩溃。


与之相反的还有另外一种情况,这一类人是怎么回事儿呢?他是从基层开始做起的,把一项工作做好后,擢升为基层管理者,然后走到高层,一路从垂直的方向走过来,成为了某一方面的专家或者权威。


他们往往能把一些事儿做得很好,会解决实际的问题,但是缺乏宽度,不能跨界,还有一种更严重的情况,就是眼界不太行。而人才价值观最基本的就是眼光、胸怀、超越伯乐,没有眼光是万万不行的。



很多人都应该听过马总讲的一个小故事,马总给大家发年终奖,让员工去旅游一下,有人说好,等放假了回来,马总问大家都去了哪里,有人回答说去了桐庐。


马总听了就觉得有点无语,他希望员工去远一点的地方,去日本,去欧洲,去纽约看看,去全世界看看,当然不是说国内不好,而是要去见各种世面。


当你见了各种世面,眼光可能就不一样了,如果每天旅游的地方是余杭和萧山,怎么能够跟大客户交流,讲未来世界的发展。


老板的眼光多高,决定你的员工的品位有多高,员工的品位越高,服务客户标准可能也就因而不同。因此我也常常告诉我的员工,要舍得对自己投资,投资自己的头脑,投资自己的眼界。


在我们的职业生涯里,大多数人都会经历Y字型职业选择:我要成为一个专家呢?还是成为一个通用型的人才?


我的答案是两者都要,一个比较厉害的人,一定是宽度和深度都进行拓展的,并且能找到一个好的结合点。


总结一下,其实就是一专多能,在某一个领域内是自己的专长。但是又有足够的宽度,对别的行业或领域也有足够的洞察。


所以要根据自己的特性,进行补足。如果有深度优势,见过各种各样的世面,一直在做一些比较高端的研究,那么就可以学习一些落地的能力,甚至去吃一点苦,不要只在办公室看报表,到基层去,把每一个岗位都做一遍。



而从基层上来的人,一路不断升级打怪,成为了一个专家,最会的就是解决问题。但对其它领域的了解有限,这时候可以去了解一下其他的行业,向其他行业优秀的人学习,拓展一下自己的宽度。


马总以前在演讲时回答别人问题时说的几句话我是比较认同的:海龟一定要淡水养殖,土鳖要在海里放一放。


其实可以更宽泛的理解一下,说的是要把宽度和深度进行结合,未来才有机会。


如果一个人只会进行战略方面的思考,落地不行,就容易变成纸上谈兵,实践不行肯定是要打败仗的。


而只会打小仗,无法思考大的战略,最后的结果一定是输。去看历史,很多人并不是一直在胜利,前面也输过,甚至输过一百次,一千次,但是战略对了,只需要赢一次就够了。


作为一个职场人,没有永远的稳定,要根据自己的侧重点对弱点进行补偿。


今天我们的工作,是依照行业—职业—职位来划分,可能某些职位的胜任力模型是不变的,所做的事也有明确的边界。


但事实上,我们已经看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。未来,可能出现的趋势是职位的概念将越来越淡化,能力的重要度将越来越高。


因此,我们应该站在未来思考,并且付出行动,这样对我们的发展有很大的好处。 

标签:

自我规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