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时候,你跟别人不一样才最可贵

来源: 李善友

2022-06-07 02:00:48

不破不立,先破再立。

 

没有批判思维,就没有创新思维。

 

——李善友

授课老师
 | 李善友
混沌大学创办人


 

D公司的CEO往往会告诉自己和自己的团队:如果A公司、B公司、C公司都在做同样的事情,那一定是对的,我们也要做。

 

如果A、B、C公司都去融钱、烧钱、补贴来运作用户,我也应该这样做。

 

可是,你有没有追问过,这背后的道理是什么呢?你有没有那个批判性思维呢?

 

没有。

 

你所做的大多数决策,都是周围人做的决策在你身上的影射而已。

 

所以今天,我希望带你走向更深层的批判——除了感性思维(点击复习上节课笔记),人类的理性思维,依然具有结构性缺陷。

 

 

破“从众效应”

绝不承认任何为真,除非明白知道

 

巴菲特的老师格林厄姆曾讲过一个有趣的寓言。有个石油大亨死了,但天堂里石油商的名额满了,只能去地狱。于是他向天堂喊了一句话:“地狱里有石油!”话音刚落,天堂里那些石油大亨霹雳啪啦往地狱里跳,他就上天堂了。

 

这是寓言吗?

 

曾经,我在朋友圈看过一段顺口溜,讽刺中国的投资:

 

 

你看,绝大多数投资人,是什么热点我就投什么,跟进去了。当然这会造成一种反身性,投资越多,它越火,搞不好就把它拱上去了。但大多数情况下,最后怎么样了?破了。

 

我们来看过去几年的例子吧:

 

 

请问,所有这些都是当年最火的项目吧?风口,钱全涌进去了。但哪一个行业今天承袭下来了?中国互联网创业和投资跟风现象非常明显,“哗”一下有几千家,最后跌下来剩一两家。

 

你跟着风口走,在里面,就会觉得这是对的!但你仔细想一下,不就是从众效应吗?

 

正如罗素讲的那句话:很多人宁可死也不愿意独立思考

 

为什么大家要来混沌大学学习创新思维?你在你自己所属的群体里,会形成一种回音室效应。企业越成功,企业做的时间越久,这个回音室效应越严重,越无法自我打破。

 

你身处原来的群体当中,十几年、二十几年的待在一起,那些老部下、老客户、老供应商慢慢就会形成一个回音室效应。其实这就是小群体里的思维盲区,思维禁闭。


给思想洗澡

 

如果想过上明智的生活,只有一个办法:评估一下你的思维模型,哪些可用、哪些不可用,把不可用的扔掉,把可用的留下来。

 

斯坦诺维奇在《超越智商》中就是这么剖析的。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呢?他说:

 

  •  第一,你缺少正确的思维模型。

 

  • 第二,你已有的思维模型,很多都被染污了。你有一些错的、坏的、过时的思维模型。

 

他认为,相比而言,被染污的思维模型对我们的伤害更严重。

 

这就需要我们给思想洗澡

 

在这方面做的最好的人,是近代法国哲学家笛卡尔。他提出“洗苹果”的办法:如果有一筐苹果,你担心里面有烂苹果,想把它挑出来,该怎么做?

 

如果从里面往外挑,这很难,而且下面又够不着、摸不着,对吧?他给了非常绝的主意是,把篮子里所有的苹果全部倒出来!然后再挑出一些好苹果,重新放回去。

 

就是默认所有苹果全都是坏苹果。这个想法非常伟大。

 

这叫做“普遍怀疑”的方法论,绝不承认任何事情为真,除非明明白白知道它确实为真。

 

这个“普遍怀疑”并不是对所有的知识绝对否定或者是虚无主义,它的目标是找到绝对正确的那个信念。然后,在这个基础之上建立人类整个知识大厦。

 

破客观真理

 

各位切记:不破不立,先破再立。没有批判思维,就没有创新思维。

 

我们甚至可以把“破”理解到这种程度:“客观”“真理”这样的词都不成立。

 

举个例子,群体间的共识,也被认为是真理。

 

《人类简史》讲到,7万年前人类发生了一场认知革命,开始把具象的世界,抽象化为一个“虚构的故事”,来指导人类前进。“虚构的故事”的标准,就叫做群体间共识。只要群体间达成共识,共同相信这个虚构的故事,它就能对人产生推动甚至约束的力量。

 


但是人类会把群体信念的错误当作绝对正确的客观真理,而不自知,从而把自己禁锢在一个认知边界里。并且你几乎不可能看出群体在犯错。你的信念跟集体不一样时,甚至会认为一定是自己错了。

 

这就是我们平时不能从非连续性跨越过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。

 

 

反共识

一旦你对了,就会得到一切


跳出群体效应,就要反共识

 

布莱恩·阿瑟在《技术的本质》里说,当我们去处理外部世界情况的时候,会使用一套由假设期望和经验所构成的参考系。我们对那些不符合这种参考系的事物往往采取忽视、误解或否认的态度,结果是我们通常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。

 

任何思想一旦不流动了,静止在里,它给你的伤害意义要大于对你生存进行维护的效益。

 

我们算一笔账吧,如果你跟大家是共识的,你即使成功了,是跟大家来平分这个收获而已,你就是个分母。但如果你反共识呢,一旦你对了,你是分子,你会得到一切。

 

《从0到1》的作者,硅谷著名投资人彼得·蒂尔,讲了这样一句话:每次我面试应聘者的时候,都会问一个问题,在什么重要问题上你跟其他人有不同的看法?好的回答是这种句式:大多数人相信X,但事实却是X的对立面。

 

任何行业都有这种秘密,大多数人都相信X,而你发现事实是X的对立面,这个时候你就获得了一个大机会。

 

案例1:

为什么房价的涨幅突然变大?

 

电影《大空头》讲了2008年美国房产次贷危机时,有4个人发现这是一场泡沫,一定会破灭。然后,他们坚持对此做空。但在这个过程当中,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美国房产会蓬勃发展,主角受到特别大的压力。

 

他们的原型是一位真实人物,之所以做了这个决策,并不是说在大家都相信的时候,他一定要反着方向走,而是因为他看到了这里面的不同之处。

 

 

他看了一张1970年以后美国房价的趋势表,红色曲线是去除通货膨胀的,从1970年到1996年左右,25年间年增长只有1.4%。但是从2000年到2007年,每年增幅7%,5倍的增幅。若按此趋势,房价调整的幅度甚至达到40%。

 

那个主角保尔森说,这怎么可能呢?在美国长期的历史里,2000年之前和2000年之后没有本质的区别,为什么突然房产涨幅这么大?这里面一定是有问题的。于是,这张图奠定了他做空美国房地产市场的依据。

 

这张图并不稀奇啊,所需要的数据根本不多,相信在那之前有一大批专业研究人员都画图,甚至看过这张图。

 

但为什么只有他认为这件事情错了,所有人看这个图都没觉得错呢?因为绝大多数人,包括金融专业人士,也会趋同于共识,而丧失了理性的常识。连美联储主席伯克南在公开场合也声称,我们从来没有经历过全国范围的房价下跌。

 

所以,查理·芒格在他的《穷查理宝典》里说,如果在从众效应里面挑出一个行事准则,那就是学会在他人犯错的时候,反过来做。

 

罗素说,这个世界的问题,不在于聪明人充满疑惑,而是傻子们坚信不疑。我们经常批评那些提出质疑的人,其实提出质疑的人不是这个世界的问题,那些傻傻相信的人才是这个世界的问题。

 

案例2:

为什么贝索斯甘愿长期被误解?

 

贝索斯进一步说:如果你要创新,你必须愿意长时间被人误解,你必须采取一个非共识但正确的观点,才能打败竞争对手。

 

非共识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,而是你找到大家都错了,然后你能对“对的那个东西”下重注去做,你可能就能赢了。

 

贝索斯在一个重要问题上,与其他人的看法不同,那就是公司运营的核心KPI。绝大多数人重视利润,而贝索斯重视自由现金流,即投向未来经营的钱,这是可以帮助企业增长的一个动力资源。所以他说,不要利润,只要增长。

 

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,华尔街的人不相信他的话,说他是个骗子、疯子。但这哥们坚持不懈就这么做,把自己所赚来的钱全部投入到未来的增长上去。如今,华尔街被他给折服了,转过来说:这哥们儿,可能是对的。

 

再举一些我们身边的例子:

 

  • 王兴在千团大战的时候反共识。大家去做食物团购的时候,他做的是本地生活服务团购;大家拼命把融来的钱去打线下广告的时候,他坚决不打线下广告,去打线上的推广。反共识!

 

  • 黄峥在社交电商反共识。所有电商默认会融钱烧自己的流量,之前宁可亏损,而拼多多居然一开始不是用自己的流量,而是用用户的流量。所有电商人认可的模型是人货场,这哥们儿根本不那么认为,他认为是人和货的匹配方式才是这里面的最本质模型。

 

反共识的背后是什么呢?是一种批判性思维精神。创新精神的第一特征是独立思考、怀疑一切。

 

反共识的标准

只有暂时的正确


相信你会有疑问,反共识也得有标准吧?

 

我们说了不破不立。没有绝对正确的客观真理,但是我们凭什么在实践当中往前行呢?

 

答案是——只有暂时的正确。

 

判断一个思维模型是否正确的标准叫“逻辑三洽”:

 

  • 逻辑自洽:这个理论和周围的事实之间逻辑相符,即假设与检验的关系。

 

  • 逻辑他洽:这个理论和其他被公认正确的理论之间是一致的。

 

  • 逻辑续洽:这个原有的理论与新出现的信息和经验是一致的。

 

如果这个思维模型符合逻辑三洽,你即使知道它不是真理,它也可以成为你做事情判断决策的标准,可以成为你在这个世界运行的基石。

 

 

小结


从众效应是特别有害的思维模型。

 

按照芒格的建议,一个人每年都应该抛弃一个旧思想,给思想洗一下澡。

 

所以,建议今天,你也认真思考一些这样的问题:

 

  • 相比去年,今年你抛弃了一个什么样的旧思想?

 

  • 在什么重要问题上,你跟其他人有不同的看法?(完)

标签:

企业增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