没有这种能力,再努力也是“工具人”

来源: 酵母君

2022-03-25 02:07:36


作者 | 酵母君   编辑 | 陈昱

你是不是每天很努力,却越来越没有成就感?


你是不是半夜加班,突然发现类似的工作早就做了无数遍?


你有没有感受到,自己的工作根本没有创新也不需要挑战?


你在请病假回来之后,会不会发现团队有你没你一样运转?


你不想辞职的原因,是不是觉得下份工作和现在根本没区别?

 

如果出现了类似情况,那么你一定要注意,因为你正在变成一个职场的“工具人”。

 

怎么定义“工具人”?

 

福特汽车创始人有句话很精准:我只想雇一双干活的手,却不得不雇佣一个完整的人。

 

自从工业化流水线开始,企业和员工就进入了无休无止的博弈。

 

一方面,企业希望员工的成果可复制,希望员工的能力流程化、可控化,所以发明了各种标准化的工作流程。

 

另一方面,真正优秀的员工,为了提升自己的职场竞争力和薪资议价能力,拼命让自己的能力差异化、不可复制,拼命提升自己的职场附加值。

 

拼命跳出工具人的宿命,这才是真正优秀员工的内卷模式。

 

那什么才是短期内无法被量化、真正让职场人有机会摆脱“工具人”和内卷的命运?

 

那就是产品能力。


产品能力,区分了工具人与自由人。

 

 


梁宁老师讲到:“产品能力就是训练一个人:判断信息,抓住要点,整合有限的资源,把自己的价值打包成一个产品向世界交付,并且获得回报。”

 

工具是固化的、僵死的,当你把自己封装成一个产品带到世界面前,你需要不断迭代。

 

以汽车的产品创新史为例,汽车1.0时代,人们发现它的速度非常慢,慢到不如马车。原因有两个,一是动力不足,二是轮子的问题。如果轮子是很硬的金属,人和车会颠散架。

 

幸运的是橡胶技术出现了,有了橡胶技术才有了轮胎,这个轮胎既能够保证轮子快速地运行,同时它也不会太颠簸。

 

减震问题解决后,新的问题又来了。我们知道最早的汽车都是敞篷的,刮风下雨怎么办?汽车这才从敞篷的状态变成有篷子。

 

汽车既要挡风、挡雨,还需要有很好的视线,玻璃出现了。密闭空间夏天非常热,于是就有了空调。

 

很多产品是不会被淘汰,因为产品没有固定形态的。一家公司、一个人要持续地活下去,应当向产品一样自下而上,不断演进。

 

苏杰老师在课程中讲到一位创业者的故事,若干年前,这位创业者了解到美国有一种机器叫“硬币回收机”,把手里闲置的硬币投进去,就会有相应的钱自动转到你的银行账户。

 

听起来真是个解决刚需的好生意,谁手里还没几块硬币在家里落灰呢?于是,他做了一批机器投放,发现使用者寥寥,项目最终搁浅。

 

苏杰老师跟他复盘到,在做真的Product(产品)之前,至少还有两个P。首先是Paperwork(案头研究),你要先去研究你的用户、需求、场景。

 

比如,你可以去银行问问柜员,现在来换硬币的是什么人,有多少,频次如何,也可以去便利店问问,用硬币买东西的场景有哪些。

 

到了这一步,基本可以判断它是不是一个值得做的好生意了,如果你还是不死心,可以进入Prototype(产品原型)阶段。

 

先找几个你打算放机器的地方摆摊,很简单,放个易拉宝,摆一桌一椅,一手收硬币,一手微信转账,顺便跟换硬币的人唠唠嗑。

 

有了一批真实的市场数据,一定可以帮助你做出更好的判断。

 

这样低成本创新的故事还有很多,比如著名鞋类电商 Zappos(华人谢家华创办,后被 Amazon 收购)在早年要验证的两个问题就是:

 

1、用户是否愿意在网上买鞋;

2、能否通过给用户寄三双鞋、用户留一双的方式,来打消顾虑。

 

所以,他们一开始并不需要做电商系统,也不需要自己建仓库采购库存,而只是做了一个可以下单的页面,一旦有用户下单,他们就去线下商店买鞋,然后寄给对方。

 

通常,一种原型只能验证部分关键假设,所以,我们可以为一个产品做多个原型,或者做一个更复杂的混合原型,但哪怕这样,投入产出比也远远低于一上来就做真实的产品。

 

说个可能不恰当、但一定有启发的类比,为什么大家喜欢用闭环思维做规划,因为闭环跑得通、跑得快,就会成长为飞轮,巨大的离心力孕育了无限的增长可能。


套用一句流行的话,你的能力圈扩大了。PDCA循环没有让你成为流水线上工具人,你在不断拓展能力圈的边界,成为更好的人。

 

 


工具人是把自己能力固化,而止步不前的人,把自己矮化成永远只能解决一类问题的人,因为自己长得像锤子,所以看谁都是钉子。


讲到这,我们就要揭晓最终的谜底了,当被问及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产品经理、更厉害的人时,苏杰老师这样回答。


首先要获取高质量的信息,其次优化自己的认知决策模型,最后听取反馈,周而复始、不断迭代,此之谓个人成长。

 

高质量的信息,要么是和高手交流,要么是去看第一手的数据资料。提高信息源的质量后,就要加快我们处理信息的能力,一轮又一轮去修正我们的认知决策模型。

 

如果你能一年轮换12次,你就比轮换4次的人厉害,如果你能每周轮换一次,一年轮换52次,那么你就更厉害,成为全新的产品和自己。

 

扫描课程二维码,解锁全新的产品和自己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