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丽俊:世界飞速变化,未来你的企业长什么样?

来源: 张丽俊

2022-04-08 02:54:29


4月23日,知名组织创新专家、前阿里巴巴集团组织发展专家、创业酵母创始人张丽俊,应邀出席「一刻talks」主办的“新经济·春季创新峰会2021”。


张丽俊老师总结创业酵母团队线下服务5000+企业客户、全网一千万线上用户的经验积累和案例研究,为大家带来《组织的力量,企业增长的隐性曲线》主题分享。


全文如下:

 

大家好,今天我要分享的是三个课题:

第一个课题,为什么企业难以常青?

第二个课题,企业如何跨越非连续性发展?

第三个课题,我们的组织应该如何做创新?

 

 

为什么企业难以常青?

 

2009年的统计数字显示,当时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是5年。而到了2018年,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就变成了2.9年,现在则是2.5年。

 

为什么当代中国民营企业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了?

 

因为我们正处在曾鸣教授所说的“第三波商业浪潮”。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,经历了三波商业浪潮。

 

第一波浪潮,我们所有消费场景都在线下完成。这时候的商业有三个特征:

 


1、信息不对称,是指销售环节中间有很多道中间商和渠道商,让我们不知道产品的真实成本是多少。比如东北大米,农民收购价5毛一斤,超市里卖5块。


2、渠道为王,集中力量打造名牌产品,再去全国招经销商渠道。茅台、恰恰瓜子、飞鹤奶粉,都是这样做品牌的。所以那个年代渠道非常强势。


3、企业和消费者的割裂,消费者无法找到企业,企业也不可能为消费者定制产品。


 

我们可以看到,第一波线下的商业浪潮发展很慢,水花很小,一家企业做到两三百亿人民币市值就很不错了。

 

1999年开始,我们进入互联网时代的在线化商业浪潮。第二浪的特征也有三个:核心业务在线、全数据储存、客户互动在线化。

 

什么叫数字化?比如说我们的咨询客户飞鹤在东北的工厂,早就实现了数字化——从种植养殖、采购计划、研发生产、仓储物流,到门店经营,一切信息都是数字化存储的。

 

在线化商业浪潮中出现了网易、搜狐、新浪,还有BAT开启的移动互联网时代。之后就是第三浪,智能商业时代。智能商业的核心特点是在线化、网络协同、智能化和全球化。

 

这波浪潮中的特点,是大数据算法和新一代搜索引擎制造的,千人千面的精准营销。

 

为什么很多单边效益的公司,规模再大也很难形成垄断,因为没办法形成网络协同。所以未来更高的业态一定是去中心化,但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。

 

 

企业如何跨越非连续性发展?

 

在变化激荡的40年里,对大家最重要的是2个问题:

 

1、未来的战略定位会发生巨大变化,你的公司到底在哪里?

 

商业变化越来越快,未来定战略都是“看十年做一年”。你既要看得长远,又要每年都根据变化去调整战略。

 

制定战略,你要确定在整个商业生态里,你公司的存在方式是点、线、面,还是生态。

 

2、处在“三浪叠加”的商业环境中,你的公司该怎么生存?

 

如果是传统企业,怎样从第一浪和第二浪的业态,跨越到第三浪?如果已经是智能商业化的企业,应该怎样面对全球化挑战?

 

现在的中国是三种业态并存。无论企业处在第一浪、第二浪还是第三浪,都要面临巨大的挑战。

 

这就是为什么现在中国的所有企业,无论国企还是民营,科技公司还是传统企业,大家对未来都比较焦虑。

 

 

我们的组织应该如何做创新?

 

未来的企业都依赖指数型增长。很多传统企业会觉得,那我怎么样办呢?还有没有活路?

 

根据我多年的企业服务经验,其实互联网企业跟传统企业是殊途同归的。

 

所有传统企业的头部公司都在不约而同的数字化,但这一切背后支持它的是企业文化和组织能力的提升,是各项管理制度的改变。

 

而现在大家也意识到,互联网公司不是什么行业都能做,因为越深入了解专业领域,我们对传统产业就越有敬畏之心。

 

互联网公司要打通线上线下,没有10年、20年的供应链积累、技术积累、资源积累、信誉积累、品牌积累,一样是非常难的。

 

所以未来大开大合的商业一定要做起来,哪怕是销售都要做到全域营销。

 


什么叫全域营销?除了不同模式的电商平台,还有抖音、快手、B站这些社交媒体,更重要的是线下经销商、门店的打通。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课题。

 

比如新零售,从网红的钟薛高,到茶颜悦色,到文和友,到瑞幸咖啡,都是我们的客户。虽然瑞幸爆雷了,但他们的商业模式真的是数字化门店的范本,是中国少有的真正落地的新零售公司。

 

星巴克的单品价格是25块到28块,为什么瑞幸可以做到14块?因为它的门店的数字化非常成熟。


从引流到选址到客流到画像,到单品的品类,到销售统计、供应链连接,全国4900个门店每时每刻的动态,两千万日活的私域流量,这些数据都可以实时掌握。

 


数字化给行业带来整体效率提升

 

总结一下,企业发展的第一个问题,为什么基业难以长青?

 

因为中国的商业每过十年都会有新的变化,抓不住这些变化,无法跨越非连续性的发展,就是我们的民营企业现在只有2.5年平均寿命的主要原因。

 

第二个问题,我们的客户都去哪了?客户最早在线下门店,然后到互联网移动端。我们的客户是随着技术迭代发展迁徙的。

 

第三个问题,未来企业的战略定位是什么?通过“点线面体”来清晰定位自己的公司。

 


第四个问题,怎样运用数字化力量?

 

未来要么是互联网公司效仿传统企业,把供应链的能力、技术的能力、品牌的力量都补上。要么是传统公司用数字化的力量和互联网思维,去提升组织能力。最后的结果,谁能跑的更快,谁就会成为下一波商业浪潮真正的头部企业。

 

我们说今天是“VUCA时代”,

这个时代变化的核心有4个:

 

1、技术的迭代和发展

 

技术迭代离我们并不遥远,今天我们都离不开的打车软件、外卖软件、买菜软件。技术改变了14亿人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场景,技术一变,商业的底层就会重构。

 

2、红利的消失

 

为什么现在所有人都在做社群、私域流量?因为从前能帮我们赚钱的人口红利、资源红利、流量红利都在消失。

 

3、个体经济在线化发展

 

未来的商业趋势,可能是行业龙头、小微公司和个体工商户并存在大型平台生态里。

 

90年代之后,个体工商户已经很少见了,但最近因为疫情和平台的变化,这种业态又开始普遍化。


现在很多人赚钱都是副业当主业的模式,而依靠中国市场的体量,很多只卖一种产品的小公司也可以做到一年80-90亿的体量。

 

这就是个体经济的发展前景。

 

4、大网络协同

 

未来的商业,就是C2S、2B全球化,和大网络协同。大网络协同指的是,你要跟公司所在的商业生态协同。

 

理解了我们的时代,理解了我们面对的机遇和挑战,定下了我们的战略决策和组织创新策略之后,怎样才能实现基业长青呢?

 

纵观全世界的头部公司,就发现总有些公司能实现非连续性发展。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?

 


企业发展的隐性曲线


很多人知道查尔斯·汉迪著名的《第二曲线》。通过我的梳理大家可以看出,实现非连续性发展的关键,是在公司业务的第一曲线达到巅峰之前,及时去寻找自己的第二曲线。

 

这个巅峰的标准,是你的市场占有率已经或者快要达到30%,或者你已经是行业龙头了,你的业务已经连续多年增长放缓。

 

洽洽瓜子就是在市占率30%之前,开始发展第二曲线,做坚果品类。中国有很多千亿赛道的头部企业已经在布局第二曲线,比如酵母的客户飞鹤集团。

 

怎样实现从第一曲线到第二曲线的跨越?这其中要做小创新和大创新。小创新,核心是原有业务的优化和增长。大创新,就是换赛道。

 

在第一曲线和第二曲线的跨越中间,企业应该把无数的业务增长点连起来。

 

但是多数企业忽视了增长背后的第二条线,就是我们的组织创新。组织创新是帮助企业跨越非连续性的“隐性曲线”。

 

为什么亚马逊能实现连续的业态转变,而且每次换赛道都能成功?背后就是组织的成功。

 

怎样让你的老员工愿意去做创新业务?这是公司发展第二曲线的最大挑战。

 

所以组织创新到底该怎么做呢?给大家分享三张图。

 

第一张图,所有企业都可以分为四个维度:

 


第一个阶段叫从0到1,包括初创企业和大企业的创新业务。


第二个阶段是快速发展期,每年的增速都会超过30%。


第三个阶段叫成熟期,是指连续三年业务都是下滑的,或者增速低于10%。成熟期是一个企业比较危险的阶段,因为到了顶点一定会往下走。


第四个阶段就到了鼎盛期,企业发展成全国甚至全球领先的公司。

 

在四个不同发展阶段,公司的组织架构、人才梯队、文化建设、战略重心、HR的战略重心,还有财务和资本的重心,每个阶段是不同的,但也有共性。

 

举个找合伙人的例子。

 

从0到1的时候是要求最高的,你找的合伙人必须有创业精神,可以思维清晰的帮助你搭建组织体系,把团队从游击队变成正规军,还能撸起袖子自己干。你会发现大公司出来的高管绝大部分都不具备这个特质,这就很难。

 

到了第三个阶段,如果企业要转型、变革,那么你找的合伙人一定要有变革精神和变革经验。

 

到了第四个阶段,行业龙头的大公司,除了去招聘那些本身就非凡的人才,让他们落地生根长出相同的价值观,你也要学会如何让平凡人做非凡事,让不具备非凡能力的而老员工也能跟上公司更高的业务发展。这就是我们人才梯队搭建的重要课题。

 

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都有相同规律,我们要找到这个规律。

 

公司的组成三要素就是人财物,从业务到人到资本。在这三个维度当中,我们如果都能找到共性,企业生存的概率会提高很多。

 

第二张图,揭示了为什么业务和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,组织建设系统会变得这么薄弱。

 


我们研究发现,组织中存在“四大断裂”:

1、组织使命与个人梦想的断裂:老板要的跟员工要的不一样,所以员工没有自驱力。

2、业务与人的断裂:管理者最关心的是业务发展,忘记了所有业务背后都是靠人的成长。

3、整体和局部的断裂:每个部门和业务线的目标,加起来却不是企业的目标。

4、现在和未来的割裂:企业战略、组织架构、管理层素质不足以支撑企业未来的增长。

 

所以说,管理中最难的就是make things happen,怎么把事情做出来,是组织体系的难题。

 

最后这张图叫做“酵母天地图”,是我们做咨询的工具。告诉我们企业怎样做精细化的管理和运营,才能抗击外面的大风大浪的变化。

 


这个体系有3个维度。

 

第一个维度叫“业务一竿子插到底”。从公司的头部、使命愿景和价值观,能导出集团的战略。集团的战略会变成每条业务线的子战略,然后再落到每一年的营运目标。营运目标再往下落,就变成一套执行的体系,最后的结果就是保障业务的落地。

 

酵母这么多年帮公司做业务的落地做,我经常讲业务要一竿子插到底。而且我也经常讲,愿景一般管十年,战略一般管三年,目标一般管一年。所以我们每家公司都应该有今天的目标,有明天的目标,有后天的目标,并且能够一竿子插到底。

 


第二个维度是人力资源和财务系统,这两个系统是从业务分类出来的。

 

从业务分出来的第一个叫组织架构。企业战略变化,组织架构一定会调整,一些业务变化快的公司每年都会调架构。比如小米,上市后调了五次架构,意味着它的战略变了5次。

 

组织架构之下有核心岗位的能力模型,然后到各个人力资源系统。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,人力资源一定是从业务中派生出来,而且要承接所有的业务落地。

 

与业务割裂的人力资源系统,最后都是没用的。

 

业务派生的第二个系统就是财务系统。

 

财务跟人力要为业务保驾护航,所以财务也要像人力一样有BP,就是业务伙伴。财务BP决定了什么时候应该对业务加油门,什么时候应该对业务踩刹车。

 

每个企业建立组织创新体系的逻辑,都在这张天地图里。

 


第一个逻辑,头生腰、腰生腿。


第二个逻辑,业务一竿子插到底,派生出人力资源和财务的BP系统。


第三个逻辑,就是内部客户和外部客户的双轮驱动。业务的每一个落点,都是客户驱动的。


HR的客户是内部员工,所以HR的工作一定要落在员工需求的层面。销售的客户是外部的,销售的工作一定要落在外部客户需求上。


 

 

总结:

 

第一,为什么基业难以常青?因为业务变化太快,人的能力都跟不上。


第二,为什么有些企业能跨越非连续性和经济发展周期?因为它背后是组织创新的力量。


第三,企业怎么搭建经营创新体系?组织怎样随着业务的变化而变化呢?


答案就是给大家分享的三张图:找到自己的企业在哪个阶段,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,知道框架体系是什么。

 

明白了这些,你就知道在这个维度上我要从什么方向做突破。